年,太平天国为了表示奉天承运,颁行太平天历,称清朝旧历为“妖朝历”,并且严禁统治区内的百姓按照旧历过年,禁止与春节有关的一切习俗。
违反禁令的百姓,被当做“妖邪”严惩,轻则游街示众,重则砍头。
有人除夕祭祖,“欲杀之”,有人请土地,“欲杀之”,森严的禁令之下,太平天国统治区内的春节,很快就变得极为冷清。
这是近代以来,传统节日第一次遭到强力破坏。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曾经盛行千年的传统节日,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迅速衰微。
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听到类似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这样的话。
那春节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节日传统是不是正在遗失呢?
人为颠覆
清朝末期开始,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尽管当时的动机,是为了拯救积贫积弱的民族,让国家早日现代化,这种做法对中国发展的正向作用不能否认,但是造成的客观结果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不是拿西方文化的长处,攻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短处,过度夸大民族文化的弱点。
在自我毁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统节日自然也在劫难逃。
先是太平天国颁布《天历》,严厉禁止传统节日,太平天国提出了六大新节,但这些新节要么是西方节日的翻版,要么是太平天国领导人物的生死纪念日。
到了20世纪,民国又以同样强硬的姿态,对待传统节日及其赖以生存的农历。
年6月,《推行国历办法》规定,严禁在农历新年贴春联、放烟花、拜年,传统节日一律按阳历日期举行,农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借其他名义放假”。
年的春节,上海警察挨家挨户巡查,督促商户开门营业,但商户们总是半天不回应,直到警察说是来拜年的才开门,然后没等警察走过几家门面,商户们又纷纷关上了门。
至于街上写春联的人、乡下售卖旧年历的小贩,全都受到了处罚。
有一户“顶风作案”的人家,除夕夜在桌上摆放鱼肉,焚香点烛供纸财神,结果被巡逻的警察发现,不由分说就连人带供品带到了警察局,最后“鱼肉等不消说,连一只竹篮子也充公,再罚他十四块钱。”
这些人为的破坏,尽管没能彻底扼杀传统节日,但还是造成了重创。
传统节日的价值和合法性遭到颠覆,导致的是传统节日一时中断,一些节日习俗则逐渐消失。
因为民俗活动并不是写在历史里的传统,它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链条。
节日中断与节日习俗的消失,不仅意味着这段时间内出生成长的孩子,丧失了观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机会,而且当他们长大后,本该承担起传授者的责任时,他们可能已经失去了传承的热情或能力。
年味淡了
改革开放之后的春节变迁,与剧烈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
年,中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年,上网人口第一次超过了不上网的人口……这些几乎不可逆的转变背后,社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的读者来信,年全国全面恢复春节放假三天的制度。
假日为什么对节日这么重要?
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放假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节日文化。
当然放假也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小时候有寒假,小孩子可以从头到尾参与过年的一系列活动,长大之后只有几天假期,一部分时间花在路上,在节日结束前,再匆忙返回城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耕社会,过年正值农闲,没有多少工作,人们有大把的时间准备、庆祝节日。
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松散的“任务导向”转为“计时劳动导向”,但传统文化并未完全丧失土壤,彻底让位于现代生活,生产与生活仍然可以区分开来,人们参与节日狂欢与庆祝,结束后再回归正常工作节奏。
而21世纪以来,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加速,时间日益变得碎片化,节日时间被看作“休闲时间”、“亲情时间”、“加班时间”,可以支配在传统仪式上的时间被不断压缩。
于是仪式变得表面化、形式化,过年体验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年味淡了的共鸣背后,是仪式感淡了。
关于什么是年味儿,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从字面意思看,它似乎是一种味觉或嗅觉。
但实际上,春节文化的符号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
既包括年画、春联这样的视觉系统,也包括鞭炮、拜年声这样的声音系统,包括饺子、汤圆等饮食系统,祭祖、团圆等行为系统,还有辞旧迎新、尊老爱幼这样的价值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一些习俗因为种种原因消失,或者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原因可能是工作的繁忙、环保意识的强化、回家旅途的劳顿、科学精神的凸显、娱乐样式的增加。
比如随着物质的富足,穿新衣、年夜饭不再令人激动,现代生活中的灶与古代根本不同,祭灶习俗也逐渐淡化。
可能有人会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过节的内容和方式,传统节日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重构之中,问题在于,在经历了人为的破坏之后,在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的同时,新的习俗却没有及时填补上空缺。
尽管很多东西都被打上了春节的符号,但却往往只有外在的形式,没有内在的文化内涵,导致春节的文化价值逐渐淡薄。
在这背后,也有消费主义潜移默化的渗透。
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丰富和购物渠道的便捷,人们不再亲力亲为,“忙年”的参与感被削弱,另一方面,物化价值被过分强调,消费、享乐占据了人们春节期间的生活,这些内容脱离了精神层面,逐渐趋于普通的消费娱乐。
文化认同
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认为,文化有认同文化和消费文化之分。
消费文化多一项少一项,我们都能平静对待,不会认为它们和我们的民族,有什么内在关系;
但对于传统节日这样的认同文化,我们平时可能不会觉得它们和我们是一体的,但一旦面临被剥夺的威胁,我们就会内心不安,非常强烈地认识到这种一体性,表现在行动上,会更加拼力地维护。
民国年间废除春节的失败,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引发的讨论,都是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意义的体现。
传统节日作为认同文化的形成,与它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
最早传统节日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
节,本来是指植物最为坚硬、难以被劈开的关键部位,比如竹节。
引申到时间上,时间也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平常时间,一部分是非常时间。
非常时间是一年当中,最难以通过的时间,最容易“生枝”和“出事”的时间。
传统节日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其乐融融的佳节良辰,而是非凶即恶,所以才会叫“过节”、“过年”,这在关于年兽的传说,以及很多节日习俗里都有印证。
而春节,既是一年的终点,又是一年的起点,还是冬天和春天过渡的阶段,是最难渡过的“非常时间”。
为什么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因为在旧死新生的危机阶段,只有回家同亲人一起过年,才能获得精神依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一些习俗的仪式意义逐渐变弱,但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内容,被丰富进去。
比如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增添了浪漫色彩,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历代的诗人墨客,为各个节日写下千古名篇,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传统节日,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它就像是一种纽带,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现在,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每当重要的节日来临,从官方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是全身心投入到节日庆典中,通过丰富的活动、各种记忆符号,周期性地重温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传统节日的丰富和流行,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发展。
但是当内涵被抽空之后,传统节日变成了美食节、购物节,变成了简单的休闲假日。
有人怪西方文化入侵,有人怪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节日,其实遭到厌弃的不是传统节日,而是内容贫乏的节日。
只剩躯壳的节日,丧失了原本的魅力。
1.以政变俗:国家权力与上海春节习俗变革——赵凤欣
2.“年味淡了”是悲伤的事吗?——杨早
3.谁的年味淡了?——张思宁
4.当我们说年味时,到底在说什么?——白永茂
5.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萧放
6.谈春节习俗的功能——刘晓春
7.年不能过得太潦草——金正波
8.找回逐渐消失的“年味”——冯骥才
9.审视“年味”里的文化命题(新论)——孙佳山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北部农村消失的语言和习俗——马凤如
11.春节民俗:消逝与保护——姜妍
12.春节习俗在城市的变迁——陶立璠
13.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苑利陈泳超李禾宋玉王欣
14.春节习俗的现代转型——彭恒礼
15.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何星亮
16.感觉年味儿变淡有5大原因用仪式感找回年味儿——肖震宇
17.“年味儿”是什么?为什么有很多人感觉越来越淡了?——王佳声
18.人民网评: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华宁
19.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张一琪
20.年味儿都去哪了?民俗专家这样说——徐也晴
21.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土土绒
22.专稿:春节──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中国社会科学报
23.年味儿变淡说明了啥?——彭友茂
24.生活好了年味淡了细数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张小凤肖腾
25.年味淡了,还是人味儿淡了?——李洋
26.当代春节的十大变化——张勃
27.年俗: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孙正国
28.春节到底是“节”还是“假”?——王井怀李鲲
29.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冯骥才
30.独生子女的“春节危机”——孙超
31.传统流失春节陷入危机中国文化内涵正日渐远去——北京晚报
32.论清初“礼仪之争”中的“风俗之辩”——刘金凤王海鹏
33.狂欢中国:解读春节的十个关键词——《文明》编辑部
34.春节习俗从“禁”到“尊”之掠影——李忆庐
35.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陈连山
36.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传统节俗——夏斌
37.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就是“反动派”!——任大猛
38.过年:非常时间的非常行为——万建中
39.民族民间节日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原则——邢莉
40.我们共同的日子——冯骥才
41.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刘魁立
42.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萧放
43.干预:当下语境中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应有态度——张勃
44.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刘晓峰
45.谈谈当代中国节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周星
46.从春节符号谈文化传承与创新——潘鲁生
47.民族传统节日属认同文化——乌丙安
48.“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刘焕明
49.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亟待加强——明江
50.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佐斌温芳芳
51.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和建设中的政府作用——李欣
52.中国传统节日背景资料
53.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丙中
54.端午节是中国人的认同文化——高丙中
55.时间标准与仪式化表征:新中国70年的节日变迁——宣朝庆冯碧莹
56.这是你第几个没有“穿新衣”的春节?“新俗”语境下“旧意”的缺失——YANGCUNMEDIA
57.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苗瑞丹
58.「网络中国节·春节」年俗日记?:祭祖——王杰
59.从年俗变迁看改革开放40年——曹溢
60.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61.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传统节日体系——刘魁立
62.年俗流变折射时代变迁传统年俗文化旧俗式微——光明网
63.过年:从传统到现代——并略及中日过年习俗异同的比较——程蔷
64.当代“仪式感”的日常生活节奏分析——龙晓添
65.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节日——高丙中
66.年味儿就是文化味儿——牛瑾
67.年的味道是什么?谁的年味淡了?——张思宁
68.民国银行的“除夕”——毛志辉
69.清人笔下的太平天国春节——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