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初中古诗文鉴赏与练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TUhjnbcbe - 2023/10/12 6:22:00
北京湿疹医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90082.html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达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西北边塞风急雪早的句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西北边塞绮丽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表现西北边塞冰雪奇寒,原本极其保暖的衣被依然难御风寒的句子是: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4.西北边塞冰雪奇寒,不只将士难以承受,甚至影响到兵器的使用,有关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想象武判官行程路遥而艰难,生发担忧愁绪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饯行宴会上,彼此劝饮、乐声不断,热闹欢快中隐含丝丝离愁,有关句子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诗中有一画面格外醒目,于素色的大背景下点缀出一抹鲜艳,起到了较为强烈的反衬作用。有关语句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送行时刻,对友人行程充满忧虑的句子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9.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选择题

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B

“雪大风小”分析有误,“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地区极寒的天气,即使强劲的北风也吹不动被冻僵的红旗。

2.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对严寒天气的恐惧。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承接上句“胡天半月即飞雪”,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并没有恐惧的感情。

3.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写雪景。

C.诗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A

这首诗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说法有误。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B

这首诗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写“边地苦寒”是为了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不是表达“难以忍受”的情感。

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诗句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给人留下了长长的余味。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以梨花喻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D.大模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诗中的“圆”字和“直”字用得通真传神,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D

“圆”和“直”描写的是雄奇壮阔的塞外风光,“明媚秀丽”分析不恰当。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D

“伤感的情绪”说法不恰当,这是一首边塞送别诗,写景雄浑壮阔,风格豪迈,表现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没有或较少流露“伤感”的情绪。

三、鉴赏探究

1.请从多个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键词:“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修辞美: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意境美: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2.请从多个角度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关键词: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对偶和夸张的手法,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许多真情实感,然而诗人在送友人归京时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6.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7.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8.“愁云惨淡万里凝”是单就天气而言还是掺杂作者情感?若掺杂作者情感,那他愁的是什么?

以“愁”来形容云,是掺杂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他可能因友人即将离别万分不舍而愁,也可能因边疆生活环境艰苦而愁,还可能因国家战事难平而愁,亦可能因思乡心切却欲归无计而愁……漫天惨淡的愁云,一如沉沉压在诗人心头的千头万绪,难以纾解,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9.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明明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却为什么只有最后两句写送别?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明明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似乎只有这最后两句写浓浓的离别之情,有点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前面诗人以大量笔墨,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为我们表现了胡地雪景的壮旷苍茫与绮丽无比,其实都是为写送别服务的,旨在描写边关的环境以渲染送别的气氛,无一字写不舍与担忧,但这种情绪又无处不在。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

10.为什么诗人写到“雪上空留马行处”便停笔不写了,有何深意?

这里的“空留”,不仅仅是人马消失后的“雪静山空”,更饱含了武判官远去后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与失落(向往)。这就是所谓的人去楼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词尽而意不尽,依依惜别之情余韵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11.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

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四、诗歌鉴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本题考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名句。这句诗用“梨花”比喻雪,想象奇特瑰丽。2.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本题考察诗歌主旨的理解。从诗歌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结合边塞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描写的边塞极寒的环境、将士们坚韧的意志,分析出这首诗还表达了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本题考察描述诗词名句的画面。“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万里凝”营造了气势磅礴的开阔意境。答题时要注意描绘出这些关键意象的画面。

2.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歌或白雪歌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歌行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2.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

3.A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词尽而意不尽,依依惜别之情余韵绵绵,使人低回不已,在写法和表达情感上最为接近的是A选项。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这首诗写出了塞外雪景什么样的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1.将塞外飞雪写的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这首边塞诗的环境描写主要围绕“雪”来写,无论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还是“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景千姿百态,气象宏大,衬托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承上启下,转写野外雪景。用对偶和夸张的手法,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古诗文鉴赏与练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