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外销扇指间精雕细琢,拨动时代烟云广州日
TUhjnbcbe - 2024/4/7 9:40:00

清乾隆象牙雕开光亭塔山水花卉扇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道光ChongShing制象牙骨描蓝填银仕女花卉羽扇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道光Volong制象牙骨牙片贴面人物花卉扇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州外销传奇

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几个人会专程去买一把扇子。空调和商家的推销赠品,让自掏腰包买扇子的人越来越少。但在18、19世纪,经由广州口岸,中国扇子大量出口欧美,一折一放间,迷倒了众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从“怀袖雅物”到世界珍品

扇子这东西,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生活“半必需品”一样,可以像泥巴一样朴实,也可以像云霓一样浮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江南四大才子”穿红着绿,人手一把手绘的纸折扇,大摇大摆并排横过木桥,得意得紧。在西方,青年男女们也曾将这一把小小折扇,玩出一套迷离的密语,大概和今天的“火星文”“网络语”差不多。这种“扇语”是通过扇子做不同动作来隐晦地传达信息:当打开扇遮住脸的下半部表示“我爱你”;如时开时合表示“我非常想你”;用扇柄碰唇暗示“吻我”;不停地把扇子翻来覆去则是警告“你好讨厌”;此外还有“跟我来”“再见”“你别过来”等。这套花俏的密码式语言,流行于当时欧美的所谓上流社会。这套语言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太过繁琐,而那个时代的一批潮人则玩得不亦乐乎。

扇子的起源很早。按广东省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外销扇专题展中的说法,目前出土于年前埃及图坦卡蒙法老墓中的礼仪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到了年前,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人制作的瓮盖上,也发现了手持羽扇的女性形象,可见在西方,至迟此时扇子已经有较为普遍的日用。日本平安时代(-年)出现了早期折扇的形制——蝙蝠扇,以竹、木、铁、鲸须等做扇骨,单面裱糊纸张或绫罗做扇面,不过此时只是单面裱糊,和今天我们熟悉的折扇不一样。这种样式大约在16世纪被意大利人模仿,生产出欧洲最早的折扇。

中国最早的扇子发现于年前的春秋晚期,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中,号称“中华第一扇”。大约年前的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扇,扇面上已经有了相当漂亮的装饰。早期中国扇子以羽扇等为主,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手持羽扇的形象,又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隋唐时期团扇代之而起;到了北宋,折扇出现,又名“聚头扇”“撒扇”,与之前扇面固定不可开合折叠的平扇不同,折扇开合自如、携带方便,日益流行,北宋何充画的贵妇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折扇图像;明代,也就是“江南四大才子”的时代,折扇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扇子的主流,被视为“怀袖雅物”;之后由清到现代,扇子的形态基本固定,承袭了传统样式,但工艺上不断有突破创新。

总之,无论东西方,扇子的样式都经历了一个日渐便携化的时代;同时,也在实用性之外,不断附加更多的工艺价值,最终为世界奉献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核心竞争力

促成“广扇”繁荣

外销扇在当年的中国外销工艺品中,算是小类,但数量可不少。今天它们中的许多精品,收藏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博物馆中。在国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东省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收藏。

好了,那可能有些人会问了,既然扇子——即使是折扇——这种东西东西方都有,供应量应该不小,那为什么广州的外销扇会卖得这么火呢?这应该说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广州是千年不坠的东方大港,海路通衢,尤其是年“一口通商”的实行,这里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被认为是那一时期世界贸易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

第二,长期与海外保持了密切的商贸联系,培养了浓厚的商业精神,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白芳在其《清代广作外销骨扇》中就写道:“广东工匠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诚实守信、讲求效率的特点赢得世界的声誉,甚至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其工艺会如此精湛’的赞叹。”

第三,广州及周边地区,有无与伦比的、世界级的手工业产业聚集区,掌握了最高等级的技术,按当时的外国人记载,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有25万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加入外销商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广州的艺术家在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雕刻制品,竹木家具、漆器、金银器、织绣、藤制品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陈娜在比较中日外销扇的时候也指出,就已经发现的两国外销扇来看,中国运用的工艺品种比日本的多,“(中国外销扇)在象牙、螺钿、玳瑁、檀香等质地上雕刻……图案繁复,显示出中国雕刻艺人极高的技艺水准”。

正是有了政策、物流、商誉、核心技术这四大“核心竞争力”,加上广东工匠和商人面对市场的灵活、创新、变革,才有了18至19世纪“广东贸易体制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广东不但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大宗传统商品的出口集散地,也是世界奢侈品、时尚用品的重要产地,这才有了“广东制造”“中国趣味”在欧美的风靡。

中国趣味融入西方生活

中国的外销扇,就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承载着西方人的东方想象,大批量地出口到欧美。按白芳的说法,“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抵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欧洲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东外销扇为最新时尚。l9世纪,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东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扇子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是扇子的痴迷者,一生曾拥有27把扇子。

白芳也指出,中国外销扇大量销往西方市场后,对当地的制扇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为了维护本地产业的良性运转,年英国工人还曾发起过联合抗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欧洲工匠一方面从广东进口扇骨半成品来加工成本地扇,另一方面则通过绘制具有东方风情的扇面来应对。这也造就了“欧洲造”的“中国风”扇子。

国际市场的繁荣也促使广东本地制扇业大发展,店铺增多,分工精细,有了“城厢扇馆遍东西,花样之多折叠齐”的盛况。清代广州制扇作坊和扇庄主要集中在广州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其中“扇仔行”专制扇胚;“贡牙行”专做扇骨拉花;“牛骨行”专刨骨料;“雅风行”专裱扇面;“仁风行”装配成品。

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广州工艺技巧精致细腻的折扇,与欧洲宫廷贵族妇女的华服搭配,相得益彰。这种折扇在装饰风格上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却成了欧洲人视觉中极具东方情趣的精美工艺品。虽然其整体风格和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的文人折扇相去甚远,但作为结合了中国传统折扇的文化特色和来自西方的装饰风格的结合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海外贸易文化的产物,它所具有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西方人凡有重大事件都要制扇、赠扇。订婚、结婚、加冕、凯旋,都要一一描绘、印刷在扇面上。一把扇子,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自媒体”。开合挥弄间,荡起了轻歌细语,也拨动了时代烟云。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销扇指间精雕细琢,拨动时代烟云广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