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当今传统武术实战性变化变差定义及技击上的
TUhjnbcbe - 2024/4/10 16:54:00

前言:武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份。传统武术诞生于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本来是一项搏杀技术。但经历古代到如今不同时期的演变,目前被认为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有人甚至将其称为“舞蹈”。在清朝末年,中国人被日本等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蒙受巨大耻辱,这同传统武术的没落分不开关系。在搏击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武术的体育化同样也让国人深感困顿。

由此,武术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武术是如何从原来的杀人技术演变成如今的“舞蹈”的呢?换句话说,武术是怎样丧失实战功能的?理解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的定义,搞清楚武术在技击形式上的沿革,对发扬中华武术文化,提高国人的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作用,主要是搏杀

在我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为争夺食物、狩猎地盘等,各部族判经常进行战争。人们在这种最原始的战争中,不断总结杀人的方法,以此发展出一些杀人的技术,这就是我国最原始的武术了。因此,武术起源于军事战争,其原始作用是杀人,武术原本是一项杀人技术。

原始社会的武术:杀人技术

从武术的字面意思上看,战斗双方一方动戈,接着武出现了。“武”字,有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的意思,因此武术一方面是为了打败敌人,别一方面也有从打败敌人而止住战争的意思。由此,武术的作用被扩张了,从最初的杀死敌人,扩张到冷兵器时期的军事理论领域。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一项军事技术,是古人作战时普遍采用的战争技术。由此,兵器被人们称作“武器”,而军事则被称作“武事”,军备被称作“武备”。由此可见,武,在古人战争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作用上就再次被扩展到拿起武器奔跑、去作战并砍杀敌人。这时,武术的作用再次回归到原始社会中的杀人。

可见,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战争,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的作用是杀人。因此,实战性是传统武术的根本属性。

实战性是传统武术的根本属性

二、武术在历史上的不同叫法

随着时代的演变,武术在内涵和外延的定义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武术被称“技击”技巧;到了汉代时期,则演变出“武艺”一词。起到明朝末年,“武艺”一词一直被延用;到了清朝初期,人们从南朝《文选》一书中提取“偃闭武术”一词中“武术”二字,正式叫作“武术”这一名词;到了民国时期,为了与满清切割,人们又把武术称作“国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改回原来“武术”一词。这是历史上武术叫法的大致历程。

南朝《文选》

三、从定义上看武术是如何丧失实战功能的

在定义方面,年国家出台《武术》教材,对其加以明确界定,称:“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由此,武术正式界定为体育运动,不再具备搏杀的功能,武术成了“套路”是一种在比赛中是一种表演,在制定武术套路时,还吸收了许多体操及舞蹈的动作。从此时起,武术变成了向娱乐化、体育化、舞蹈化方向发展。原始的杀人属性被阉割。

后来,在年及年,两次对《武术》教材重新编修,完全废除传统武术中会“伤害”对手的所有内容,在定义上严格规定了套路化,禁止可能伤害到对手的传统武术动作。这样一来,武术只剩下了套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体育舞蹈,而实战搏击的功能完全丧失了。

《武术》教材

到了年,又出台了《中国武术教程》教材,对武术作出了如下定义:“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这里虽然提出了“搏斗对抗”,但最终的定义仍然是“传统体育”,由此武术的最原始定义,即“搏杀”完全丧失,也没有演变出目前实战的功能,所以其实质定义仍然只是体育表演运动,而毫无实战功能。

《中国武术教程》

四、从传统武术的“技击”演变看其实战功能的丧失

1、原始社会时期

在我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不同部落间战争是常态。当时原始人们在作战中,不断总结实战的经验,比较其中成功的打击动作,一击、一刺、一拳、一腿等等技击技巧被大家所学习并刻画在壁画上,这些动作不断被模仿、传授、习练,甚至被不断改进,由此产生了最原始的武术。

另一方面,原始人类也从舞蹈中提练武术精要。在古籍《尚书·尧典》里就有记录,人个叫作“夔”的部落首领说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原始人的技击,舞蹈同杀人技术有时混为一谈。在当时尚未完全开化的情况下,是常见的现象。

原始社会的武术:“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奴隶社会时期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争,对武术提高了重视程度。为了选拨出能打仗的人才,他们开始实行有实战对抗性的比赛。比如在《礼记·王制》中就有记录,称:“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指在赛场上进行武术的较量,从而确立其人实战功夫之高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重视武术技术在战场上的运用,武术的技击性被大大加强了,从而大力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在《管子·七法》中有记录,称齐桓公每年都要举办“角试”选拔英雄人才,作为国家军队的将领。

总之,在奴隶社会时期,在统治者意志的作用下,武术技击得到了大发展。这一阶段,武术强调的不是表演的娱乐性,而是作为杀人技术而存在,其根本的作用在于强调杀人。此时的比赛只是要发现更能杀人的人而已。

3、封建社会时期

进入封建社会后,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了。此时,武术的实战性作用消弱,技击功能开始受到了限制。

到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体育比赛的武术技击。比赛时,有运动员,有裁判,有特定的赛场,而各参与比赛的人都有一定的服装要求。在年,湖北省的江陵县凤凰山出土了一座秦墓,其中有有一件木篦,其背面上就彩画着秦朝时期一场十分热闹的体育比赛。由此,武术在技术上,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但此时实战性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到了汉朝,武术的技击向娱乐化演变更为广泛。当时流行“宴乐兴舞”,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著名的“鸿门宴”,是一个武术娱乐化的体现。《史记·项羽事纪》中对此记载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体现了武术技击的这一演变。另外,当时流行的还有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等,也具备娱乐性。

汉代壁画:“宴乐兴舞”

到了两宋时期,武术在技击上,实战性受到了严重打压,武术仅能出现在“勾栏瓦舍”等地,起到的是娱乐性作用,因此推动了武术表演中“舞”的发展。两宋时期统治者害怕武将造反,对他们进行重重限制,武术作为武力的一种形式,其实战技击功能被大力打击,同统治者的心态密切相关。

在元朝时期,武术的技击性实战功能同样深受打击。此时,大量实战性动作被戏曲及舞蹈同化,武术的技击演变成了专门的舞蹈动作。由此,武术演变成了舞台上的“艺”了。这同样与当时蒙元统治者的政策高度相关。当时的统治者害怕百姓造反,不许民间拥有武器,武术也在被限制之列。百姓只得将武术的技击动作化成舞蹈保存了下来。

到明朝时期,由于受到侵略,战争频繁,明朝十分鼓励武术技击的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是实战技击武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武术技击性拳谱,比如俞大猷所创的《正气堂集》、唐顺之所编的《武编》、还有大将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及《纪效新书》等等,是武术技击性实战功能的发展历程。

到了清代,武术受到毁灭性打击。当时少数民族满族贵族统治者,十分害怕广大人民造反,因此作用力从各个方面消除威胁。其中武术受到有史以来最强烈的打击。他们严禁民间私藏武器、人们不得练习拳棒。由此,武术的技击性被全部阉割。统治者为了平息民间的怒火,允许民间练习不具实战性技击功能的武术,比如运动缓慢没有实战性的太极拳等。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实战功能丧失殆尽,遭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

清代只允许人们练这种没有技击性的缓慢“武术”

五、结语综合上述情况,武术从其叫法的变化,到其定义及技击上的演变历程,体现出了它的兴衰历史。进而,让我们看清楚了中华武术是如何从最原始的搏杀技术演变了“舞蹈”,成为目前让人们心酸的娱乐性表演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情况下,改变对武术的定义,恢复武术技击实战功能,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对于提高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今传统武术实战性变化变差定义及技击上的